“电子榨菜”成为年轻人佐餐标配

吃饭时刷视频、电视剧或者综艺“下饭”

      到了饭点儿,外卖摆上桌后先支起iPad或手机,之后再吃饭,这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用餐的“新潮流”。近来,大家又为这种“下饭”视频或音频播客发明了一个新名词“电子榨菜”。“电子榨菜”超脱于视频形式及内容本身,是不少年轻人赋予视频、音频的一种新属性。

      尽管吃饭同时看手机一直是医生、家长强烈反对的生活习惯,但显然“电子榨菜”已成为不少年轻人的佐餐标配。

      “电子榨菜”忠实拥趸

      吃饭时必刷视频“下饭”

      小邓是重度手机用户,也是“电子榨菜”的忠实拥趸。在一个人去食堂吃饭时,他都会选择戴上耳机,看综艺或刷b站。不大的手机屏幕却能带给他陪伴与安全感,面对食堂的喧嚷,他更偏爱找个角落,刷一段15至20分钟的视频“下饭”,“综艺、体育赛事集锦、游戏直播,这些娱乐性质更重的内容是我用餐时的调味。”小邓说。

      从《甄嬛传》《芈月传》到《脱口秀大会》《奇葩说》,小邓和女友用吃饭的时间刷剧、追更,“两个人也因此有了更多的共同话题。”通过共刷一种“电子榨菜”,小邓从原本的钢铁直男变成了“十级嬛学家”。

      “智能手机普及后,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碎片化,你可以看到很多人在吃饭、上厕所、乘地铁时玩手机刷视频。”游戏主播老七认为,吃饭时刷手机这一行为,或许在更早前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只不过“电子榨菜”这个词在当下被网友们创造了出来。

      “电子榨菜”口味多样

      年轻人各有所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偏爱的一款“电子榨菜”。室友们聚在一起,各自掏出手机下饭,口味不同却也互不打扰。《武林外传》《甄嬛传》《亮剑》这样的老剧,属于经典口味的“电子榨菜”,颇具经典榨菜丝“百吃不厌”的特点,类似的还有美剧《老友记》和韩剧《请回答1988》等,即使台词已经能跟读背诵,可依旧百看不腻。

      “吃饭时看《武林外传》是我的习惯,反反复复看很多遍了,每次看到最后,就好像完成了一个吃饭的周期,周而复始,就像大结局飘过的弹幕所说,‘(我们)第一集见。’”小路说。

      与小路同学的喜好不同,她的室友偏爱无限循环《甄嬛传》一类的宫斗剧,室友说:“《甄嬛传》是脆爽型‘电子榨菜’,下咽时会有一种‘复仇’的快感。”

      经典以外,另有清香。部分年轻人享受饭点的慢时光,纪录片则是他们的不二选择,《航拍中国》《舌尖上的中国》系列视频颇受欢迎。与之相呼应的是“营养型榨菜”,国内外新闻速递、产业盘点、人文科普。一顿饭的时间不仅可以果腹,还能获取不少精神食粮。也有一些年轻人喜欢重口味,本着“不麻不辣不下饭”的原则,对《鬼吹灯》和《法医秦明》系列等情有独钟。

      提到“电子榨菜”的特点,除了类型之外,很多受访人都提到“时长”这个关键概念:“电子榨菜一般是‘一顿饭的时长’,这让人想到动漫里的泡面番——不同于标准动漫24分钟的时长,泡面番每个单集时长在3至5分钟,而这个时长恰好与人们冲泡一碗杯面的时间接近,‘泡面番’的名字由此而来。”

      喜欢日漫的小何说,泡面番起初是动漫公司为平衡市场、成本和制作风险所做的一种尝试,后来颇受大众喜爱,便固定成为时长较短的动漫形式,虽然现在还没有看到“电子榨菜”形成固定的制作套路,但他认为,这样也挺好,大家各取所需。

      网络博主会给自己的作品

      打上“电子榨菜”的标签

      现在,很多音频、视频博主会给自己的作品打上“电子榨菜”或“下饭Vlog”的标签,直播主播也会特别开设饭点直播。

      艺泽是一名全职签约的游戏主播,最开始的直播,他并未有意覆盖用餐时间,直到某一天,他的忠实粉丝向他提议:“午饭或者晚饭时不要下播,这是收看的高峰期。”为了粉丝和收益,艺泽决定改变自己的直播时间,每天11点左右,他会吃第一顿饭,然后在11:30准时开始直播,一直到第二天的凌晨1点结束。下播后,他才会吃第二顿饭,然后抓紧时间休息。

      在他看来,主播们选择在饭点直播,自愿成为“电子榨菜”,最主要还是粉丝有需求。同为年轻人,艺泽自己在下播后吃饭时也会选择刷手机、看视频。每每这时,他就从主播变成了观众,从别人的视频、节目中获得情绪上的放松。

      老七的网名是“战争雷霆老7”,他既是“电子榨菜”的食客,也是制作人。作为游戏《战争雷霆》的游戏主播,一个月前,他给自己的直播视频命名为“电子大排档开业了”,后来看到“电子榨菜”这个词,觉得更贴切,便换上了。

      “年轻人本质上需要的是一种精神食粮,观看综艺可以拥有快乐,听主播聊天可以获得陪伴,观看游戏直播可以零成本感受游戏带来的刺激。”艺泽说。

      对话

      食用“电子榨菜”

      实现对个人空间的重组

      80后青年学者王程韡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特任教授,同时也是一名饮食社会学者。他曾撰写《正是河豚欲上时——一场饮食社会学的冒险》一书,开设网红课程《舌尖上的社会学》,通过食物与进食方式之间的故事,从吃饭这件事出发,开启关于社会学的严肃讨论。

      北青报:您如何看待“电子榨菜”?

      王程韡:“电子榨菜”作为一种生活现象,我们可以把它当做年轻人对都市生活的短暂逃离。这种逃离不仅在吃饭,大家在卫生间里也会玩手机,看短剧、综艺等各种视频。换个角度去想,年轻人只是想拥有一个可供逃离的空间。

      大家普遍认为聚餐吃饭是一种社交行为,我们吃饭最开心的是和很熟悉的朋友在一起,因为社会联系已经建立起来,吃什么真的无所谓——跟你最爱的人一起喝风你都开心。但是生活中社会性的饭局不是这样的。很多时候是不认识的和不熟悉的人聚在一起,因为一些缘故,这饭非吃不可,这就涉及到社会学中“我”的概念。

      北青报:如何看待通过“电子榨菜”实现对个人空间的重组与掌控?

      王程韡:举个例子,一个时长很长的综艺《脱口秀大会》,两个小时时间太长了怎么办?网上有人帮你做成40分钟纯享版,如果还是觉得时间很长可以2倍速,甚至4倍速播放,其实技术给了我们很多种重组社会、重组生活的可能性。在吃饭这个环境里,你还可以重组时间:不管这个综艺录制了几天几夜,剪出2小时成片,你4倍速播放完了。这就是个人重组社会——当外界的生活让你感到无力,你可以通过对技术的运用,重新对生活充满掌控感。

      把老剧作为“电子榨菜”的好处在于,视频播放的速度你能掌握——这取决于你给你吃饭预留了多少时间,然后再选择一个合适的视频。在这种环境之下,我们不但可以重组世界,还可以通过倍速播放、通过重看经典,把过去最美好的时光找回来。

      然后大家再去搞一个豆瓣小组,推荐你喜欢的“电子榨菜”,通过推荐得到共鸣,这个过程里会产生新的社会连接——大家都有同样的爱好,我们互相之间可以连起来,也通过线上的社会连接帮我们产生了更多个分身,让人不会局限在原来不可控的环境里边。

      北青报:食用“电子榨菜”的年轻人是什么样的心态?

      王程韡:很多人是在食用“电子榨菜”的过程里充电。我觉得每一个享用“电子榨菜”的人,是最有正能量的人,因为在完成这一系列的洗礼之后,回到精神焕发的状态,他可以重新出现在社会面前:可以再去应酬一个饭局。

      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给别人留下一点空间,这是属于他自己的世界,这是我最核心想说的话,“电子榨菜”不简简单单是一个孤独感的问题,也不能简单理解为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入侵。我看到的是更多积极的东西,“电子榨菜”这个词本身,也带有特别强的自嘲,显示出一种乐观。

      北青报:您会怎么为“电子榨菜”命名?

      王程韡:大家在给拌饭视频命名为“电子榨菜”时,也带着一种自我降格。我更喜欢管它叫做“时间和精神的房子”,这源于《龙珠》里著名的修炼场所,这个特殊的空间是一个可以迅速提升实力的修炼场所,里面时间与外界时间有差异,具体位置位于神殿,可能在里面修炼了很长时间,回到真实世界才过了一天。其实很多电子游戏也是“时间和精神的房子”,玩家需要在游戏的虚拟环境里边得到一种精神能量,当大家穿梭回到现实世界,把精神能量带回来。

      曾有一位00后向我们讲述她和朋友们凑在一起吃饭,都是先玩手机,等菜上齐大家默默吃饭。麻省理工学院(MIT)科技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Sherry Turkle)撰写的《在一起孤独》,讲到信息技术貌似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却让我们害怕亲密交流而更加孤立。

      现在很多人一起吃饭,每个人都捧着自己的手机先玩一通,饭局真正开始时再交流——这是为什么?其实还是为了逃离——因为下一秒就要进入到战斗状态了,每一句话都要说得符合社会规范,这很辛苦。所以,有的时候讲技术入侵人的生活,可能有点过虑了。在我的《正是河豚欲上时》里,也写到日本一人食的拉面店老板会把隔板隔起来,筑就一个独立的空间——其实人们需要的是这种逃离,在社交生活过于丰富的今天,逃离其实是一种我们需要享受的奢侈品。不管是时间还是空间上,“电子榨菜”其实也是最广义的社会隔离小环境,让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边重组社会。

      本版文/本报记者  张知依

      实习生  田璐瑶

      (邓睿对本文亦有贡献)

      统筹/林艳  张彬

      摄影/实习生  田璐瑶  王芷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THE END
责任编辑:苏悦
  • 北京通州167条背街小巷完成环境整治,“镜头里的胡同越来越漂亮”

    北京通州167条背街小巷完成环境整治,“镜头里的胡同越来越漂亮”

    过去十多年,任德永、王陆昕、罗浩三位摄影师给通州老城胡同拍摄了上千张照片。这几年,三人惊喜地发现,镜头里的胡同越来越漂亮,环境面貌完全可以用“脱胎换骨”来形容。熊家胡同、鱼市胡同等更是获得了“北京最美街巷”的称号。通州区城市管理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度城市副中心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市民的总体满意度居全市第一。通州老城167条背街小巷实现了由里到外“旧貌换新颜”。熊家胡同里非常有特色的“博

  • 北京昌平线南延线进入空载试运行!年底开通五站南延至西土城

    北京昌平线南延线进入空载试运行!年底开通五站南延至西土城

    记者从北京地铁公司了解到,地铁昌平线南延一期已于11月23日起正式进入全天按图空载试运行阶段。今年年底,昌平线将南延至西土城站,并与地铁10号线实现换乘,大大方便昌平线沿线市民的出行。昌平线南延一期北起清河站,南至西土城站,线路全长9.7公里,均为地下线。此次昌平线南延预计开通5座车站,分别是清河小营桥站、学知园站、六道口站、学院桥站、西土城站。其中六道口站可实现与15号线换乘,西土城站可实现与1

  • 福州:打造慢行步道系统 提升居民幸福感

    福州:打造慢行步道系统 提升居民幸福感

    近年来,福建省福州市打造以福道为代表的城市慢行步道系统,拓展城市绿色空间,让人们推窗见绿、出门见园,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截至目前,福州市累计建成步道约700公里,基本建成以山道为亮点,水道为网络,巷道为底色,路侧慢道为补充的城市慢行系统。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近年来,福建省福州市打造以福道为代表的城市慢行步道系统,拓展城市绿色空间,让人们推窗见绿、出门见园,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截至目前,福州市累计建成

  • 踏雪巡逻,他们守卫祖国边防

    踏雪巡逻,他们守卫祖国边防

    近日,新疆塔城军分区卡梅斯台边防连的官兵们冒着严寒踏雪巡逻守卫祖国边防跟随镜头走进边防战士的巡逻路↓↓尽管巡逻路途坎坷艰辛但官兵们心中始终怀有坚定的信念为祖国站好岗、守好边!作者:钞飞航来源:解放军报

  • 北熙区:与北京共美、与时代共鸣的美好生活实验室

    北熙区:与北京共美、与时代共鸣的美好生活实验室

    近日,在北熙区城市生活实验室,一场以「只言片语」为线索的精神盛宴正在进行中。为期31天,于11月12日启幕的第八届单向街书店文学节-北熙区分展场,通过一场结合了装置艺术、互动艺术、共创、播客、沙龙对谈、艺术展览等形式的艺文生活盛宴,与时代青年们产生了深深精神共鸣,让更多人发现,其实未来不在别处,未来的路,实际上就藏在当下生活的“只言片语”中。值得关注的是,定位为“次世代TOD超体大城”,北熙区不仅

  • 广西崇左:甘蔗里的“甜蜜故事”

    广西崇左:甘蔗里的“甜蜜故事”

    新华社南宁11月21日电题:广西崇左:甘蔗里的“甜蜜故事”新华社记者黄浩铭、郭轶凡“你看这片甘蔗比旁边的高出半截,这是因为我采用了生物防治技术。”在广西崇左市江州区卜利村果羊屯,蔗农黄永军在查看自家的甘蔗长势。新榨季即将到来,他又将迎来丰收时刻。黄永军种植甘蔗20多年,父辈也是蔗农。他家的50多亩甘蔗地,由东亚糖业集团提供种植支持,甘蔗销售到糖企后,一年的纯收入稳定在10万元以上。蔗农黄永军在查看

  • 暖心!走失萌娃在蜀黍的帮助下重回妈妈的怀抱

    暖心!走失萌娃在蜀黍的帮助下重回妈妈的怀抱

    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心头肉!孩子一旦走失,最担惊受怕的除了父母,还有警察!近日,隆阳公安分局西邑派出所接辖区某蛋糕店老板报警称:“一名小孩在店里找妈妈,在附近找了一圈也没有见到孩子的家长,请帮帮忙。”接警后民警立即赶到蛋糕店找到了小孩经询问得知:他是辖区赵寨村人妈妈带着他出门逛街由于被蛋糕店的蛋糕吸引停留了一会儿等反应过来时妈妈已经不见了了解情况后民警将小孩接到了派出所后与赵寨村村委会书记取得联系让

  • 修车男孩跳街舞走红:这是一种对热爱的坚持!

    修车男孩跳街舞走红:这是一种对热爱的坚持!

    修车和街舞,看似没有关系,河南00后男孩浩阳却将它们融进自己的生活,在修车店门前带动同事们一起跳舞,拍摄的短视频走红网络。有网友评论说:“心中有舞台,哪里都能起舞”“不管任何职业,只要热爱都会让人闪闪发光”。男孩在修车店前跳街舞走红“有什么烦恼,跳出来就都好了”最近,浩阳的一段视频火了。视频中,他穿着深灰色工作服,在修车店门前率性跳舞,舞步轻快洒脱,年轻黝黑的脸庞上满是自信的笑容。身后,五六个工友

  • 母子俩掉进冰凉刺骨的河水中,危急时刻......

    母子俩掉进冰凉刺骨的河水中,危急时刻......

    近日山东省庆云县公安局常家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有一对母子掉进河沟庆云公安,赞269情况紧急民警迅速赶往现场发现一辆电动三轮车淹没在水中母子俩正坐在三轮车上方当时母亲紧紧抱着儿子自己全身已经湿透民警胡浩跑到河边迅速观察了地势来不及佩戴任何防护设备挽起裤子便往河里走去此时河水已经漫过半腰天气降温河水冰凉刺骨民警胡浩先是奋力把孩子从母亲手中接过来小心翼翼的抱到岸边周围群众纷纷伸出援手将孩子抱在怀中取暖母亲

  • 剪纸巧娘海外“收徒”:手作课堂里飘起中国红

    剪纸巧娘海外“收徒”:手作课堂里飘起中国红

    资料图。图为吴立喜在菲律宾的黎刹公园,为驻菲大使赵鉴华及菲律宾政要现场表演剪纸。吴立喜供图中新网呼伦贝尔11月6日电 题:剪纸巧娘海外“收徒”:手作课堂里飘起中国红中新网记者 张玮“千剪不断,万剪相连。”架起手机、连通网络,镜头前的吴立喜一手持小剪刀,一手捏着叠好的红纸,一阵上下翻飞,一幅秋景窗花图灵活显现。“以前每年我都会出国‘收徒’,疫情发生的这几年里,就只能‘云收徒’啦。”这几天,吴立喜陆续